毕福剑说错什么话内容,毕福剑说错话是哪一年
告别死记硬背公式,给孩子最有趣的数理化启蒙!
你好!我是文心雕龙,两个女儿的俏皮爸爸。从今天起,我将和你分享一本,我非常喜欢的中小学生数理化启蒙之书——《数理化通俗演义》,作者梁衡,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梁衡是谁?一个可以嘚瑟但从未嘚瑟的人。
如果一位作家,有一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就值得嘚瑟,那么梁衡就可能会嘚瑟成癫痫病了。
因为他居然有60多篇文章入选语文课本,要知道李杜的诗篇加一块也没那么多啊!而且是横跨小学、中学、大学三界课本,乖乖,真可谓老少通吃。
就连国学大师季慕林面对梁衡作品的意境之美、境界之高时也是啧啧称奇!这些夸奖可不专指散文,就连这本《数理化通俗演义》也有如此风骨和雅韵。
不信,你一读便知。我的感觉就是这哪是科普文啊,分明是带着强烈散文气息的章回体小说。
散文化的文笔让人读得热血沸腾,随时都可能拍案而起。章回体的小说手法让故事环环相扣,欲罢不能,读起来真得放不下啊!临睡前千万别读。
那散文大咖为啥要写科普小说呢?跨界蹭流量吗?其实此书成书很早,属于八零后,那时只有淳朴的真情和浓浓的责任感。
梁衡说,他跑科研和教育新闻多年,深感孩子怕数理化,不是学生的原因,更多的是老师的原因,是教材的原因。不写点什么,就对不起肩上的责任。
这本书专门写给怕数理化的孩子,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写那些公式背后的故事。把逻辑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让孩子轻松中阅读,听故事中爱上数理化。
这本书不仅孩子喜欢,大人也会喜欢。我读的不多,也就七八遍了吧。受其影响,我跟孩子闲聊,跟同学们上课时,也好就某个知识讲讲背后的八卦新闻。素材多半来源于此。
我把读书的经验写了五篇文章,希望通过这五杯清茶文能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魅力。
今天,我先分享第一篇:如何用故事激发孩子对数理化的兴趣?
方法一:挖掘知识背后的人物故事
首先,我们先来想一下,为什么很多孩子对数理化那么头疼?
语文课,不管成绩好坏,孩子们都能轻松地听下去,但是对于数理化不行,如果没有兴趣,那些数字、公式、定律、方程看起来就是一堆干瘪的符号,让人索然无味,昏昏入睡。
如果说文学是对生活的感性提炼,那么理学则是对生活的理性提炼。若想对数理化感兴趣,还得回归到生活本质上来。也就是说用生活的肉包裹本质的骨。
文学是肉,理学是骨,有血有肉的美女绝对比骨骼架子横有吸引力。
在梁衡的《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中,共有七十二个章节,七十个故事。梁衡通过研究大量的科学史料,把科学家的发明历程用评书的形式,生动活泼的表达出来,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记住了知识,并产生了兴趣。
这种方法非常棒。我也曾试着把这种方法应用到我的教学中去。
去年暑假,我辅导几名初中学生,当讲到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于什么是“元”?什么是“次”?课本上的解释仅是定义,记忆起来味如嚼蜡,同学们一点兴趣也没有。那么如何让它变得有趣呢?
我开始深挖,通过搜索我发现它们竟然是清朝皇帝康熙创造的!康熙,清史剧里的网红皇帝,你可以不知道一元一次,但你绝对知道康熙是谁。乖乖,我眼前一亮,赶紧看看他们有什么故事。
康熙,号称十全全能,那可不是吹的,妥妥的学霸一枚,勤学好问,学贯中西。有史为证。
当年康熙跟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学方程。注意不是天眼之父南仁东。也幸亏康熙学了方程,也就造福了方程。我学过方程,心里念他一百个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卖关子了,请细听,这得有点文学功底和理学基础。
原来在南怀仁给康熙讲解方程时,还没有元次根等简洁的术语,不得不用着未知数绕来绕去。这个未知数又那个未知数的,一个方程讲的比绕口令还晕。老师一着急就说错,学生一走神就听蒙。
康熙在理解了它的原理后,再加琢磨就建议:将未知数翻译为“元”(代表元素嘛),相同未知数相乘一次就翻译为“次”(代表次数嘛),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值翻译为“根”(根源、根本)或“解”(解法)。
这样一来甭管几元几次方程就摆脱了绕口令般的解说,长长一段话简练成一个四字词语。你说绝不绝?!
惊异+惊喜掉下巴的南怀仁竟然不顾君臣之礼,一下子将康熙紧紧抱住,激动地说:“我读书和教书几十年,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从来没见过一个像您这样肯动脑筋的人!”
康熙创造的这几个方程术语,化繁为简,准确科学,非常便于理解和记忆。你说我们是不是该感谢他!
不经其苦,难解其利。看着那些不当回事的孩子们我有了一个坏坏的主意。我让他们玩个游戏,不用“元”和“次”,只用大白话去描述“一元一次方程”。
看着窘迫的孩子们七嘴八舌用啰里啰嗦的废话描述得连自己都晕了,我知道他们以后想忘掉这个概念都难了。
我又让孩子们百度了“元”字的甲骨文写法:一个侧立的人,在其头部标注了两横,是指一个人的头部。引申出的意思就是:最初的;基本的。类似的词语有:元素、单元。在数学中指变量的字母。
我想当这帮孩子们再想到“一元一次方程”时,绝不再是单调的数学名词,映入脑海的还有康熙、还有元的甲骨文写法。这样对数学的认识就丰富多了,也深刻多了。
背景故事是不是比这些知识点更有趣呢?类似的方法,这本书中有很多案例。我懒得引用,你们自己去看吧。
知识从来不是平白无故总结出来的,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故事,自然就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看如何通过讲故事,激发孩子数理化兴趣的第二个方法。
方法二:用真情实感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爱。
梁衡是讲故事的高手,《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中,每一个字都是滚烫的、颤抖的,饱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比如在第十二章“黑漆漆长夜待天明,怯生生新说出巨人”。他把哥白尼写了书却不敢发表的矛盾心理用诗来表达:
天将晓,
有人醒来早。
打点行装赴征程,
冰霜重,风如刀,
门开又关牢。
天将晓,
进退费心焦。
重任催人心难宁,
怯怯复跃跃。
顶风霜,踏路遥。
真是文如琴弦,与心共振,让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这种真情的文字让人读得带劲,看得上瘾。于是我反省到:与孩子沟通时,语气、动作要优先表达你真挚的情感。对方得先从情感上接纳你,心理上信任你之后才能听进你讲的话,否则你讲的话只能是风——耳旁风。
一棵树如何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如何驱动另一朵云,一个生命如何感动另一个生命?用真情!真情能弥补技巧上的拙劣。
我们让孩子好好学习其实都是一厢情愿。孩子不会听我们说什么,他们会看我们做什么,看我们真实的态度是什么。比如,命令的语气会带来叛逆;期待的语气会带来压力;激动欣喜的语气会带来感染。
所以,跟孩子说话时,尽量蹲下身以保持与孩子视线平视,心理上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以示尊重。语言也是尽量诚恳,不敷衍不厌烦,接纳他的不完美,也告诉他父母也是不完美的。在学习上,我们一起探讨和聊天,尽量不指令她们怎么做。
方法三:用诗词让孩子感受文学的美!
用诗词修饰数理化,梁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应该是用得非常棒的那一个。
在《数理化通俗演义》里面,每一章节的题目就是一副浓缩主要内容的对联,章节里面还有很多作者的诗体感慨。
诗词对联作为一种很凝练的文字,在这里更多的作为作者的情感表达,把读者的心情推向高潮。说实话,这本书就算是目不识理的纯文科生也能读得津津有味、趣味横生!
我也尝试着写了一些对联体的读书体会,比如针对第二章的内容,老毕(毕达哥拉斯)的学生希伯索斯因为发现无理数动摇了老师辛辛苦苦建立的以有理数为基础的数学大厦,而被愚昧的师兄弟们投海杀害。我就概括为“无理莫强求,有理会杀人”也算一语双关吧。
相信这样提炼比故事更容易记忆,孩子对于无理数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梁衡通篇没有说教,而是用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有趣才是王道,让数字、公式充满温度,孩子才会爱上学习!
好了,到这里,我最后总结一下:
《数理化通俗演义》这本书,通过讲故事,激发孩子对数理化的兴趣。关键的方法有三个,一是挖掘知识背后的人物故事,让孩子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其次,是用真情实感激发孩子对知识的热爱。最后用精练的对联语言高度浓缩,便于记忆。
听完今天的分享,你是不是有一些收获?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像作者那样,把数理化背景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但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查阅背景知识,也可以把这本书送给孩子去探索,在故事的引领下爱上学习。
会讲故事只是激发兴趣的第一步,真情也不能当饭吃。学习的道路上还有许多沟沟坎坎,若想走得稳、跑的远,方法也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取得高分呢?
且听我下次分享。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