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陶瓷之乡,河南省陶瓷生产基地
“白如雪、黑如墨、红如朱、绿如翠、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花如锦、凝如脂、润如玉、坚如铁。”
“以白地黑花之成功,剔花技术之精湛,绞胎工艺之娴熟,仿定酱釉之逼真,宋代三彩之精致,金代加彩之美艳,元代雕塑之精绝为诸窑之冠。可谓古陶瓷艺术瑰宝,是中国古陶瓷文化的一枝盛开的奇葩。”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和现任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孙新民、原副秘书长赵青云,这样评介河南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
金秋十月,由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收藏家、退休干部卢华堂历经18个春秋,潜心收藏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整理编写出版的《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标本》一书面世。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原会长、中国古陶瓷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叶文程载文称,这不仅是作者收藏、研究当阳峪窑陶瓷结出的硕果,也是河南省乃至我国陶瓷界的盛事。本书的出版,为业界了解和掌握宋、金、元时期民间著名大窑群当阳峪窑的烧造历史和成就,以及研究这一窑口陶瓷的生产状况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藏历史与传承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当阳峪窑古陶瓷标本值得鉴赏、研究,值得重视保护与传承。
远运千里遍天下
宋、金、元时期民间著名大窑群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陶瓷业尤为发达。奔腾万里的母亲河——黄河,由西向东,从河南境内穿过。华夏民族的先祖们,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位于中原腹地的焦作,背靠太行山,南临黄河,地上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地下文化遗存品类丰富。
史料记载,当阳峪窑是我国宋、金、元时期民间著名的大窑群,为河南省豫北地区磁州窑类型中规模宏大、品类齐全的陶瓷生产基地。
据我国考古发掘成果披露,中国古陶瓷有200余个种类,在当阳峪窑址均有发现,被证实这是一个庞大的窑群。在其辉煌的年代,曾经供汴京宫廷用瓷,窑神碑记载“远运千里遍天下”,如此盛名,果然名不虚传。
作为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阳峪窑烧造陶瓷堪称中原古陶瓷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历史悠久,风格独具,品种丰富,享誉海内外,为我国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当阳峪窑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批准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
叶文程评介说,作者介绍了当阳峪窑陶瓷的创烧年代、兴盛时期、陶瓷制品以及停烧等情况,顾及陶器和瓷器两者之间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加以详尽的论述分析,与其他古陶瓷者著录具有鲜明的不同之处;对当阳峪窑的各类釉色瓷器产品及各种瓷器的文化内涵,也做了全面、系统、详尽的介绍,为广大读者和收藏爱好者了解和掌握各类釉色的瓷器的胎质、造型、纹饰、文字装饰、诗文及制作工艺提供了全新的知识。无论哪种釉色的瓷器,哪个时代的瓷器,作者都一一做了精辟的论述,实属难能可贵。特别是对宋、金、元时期当阳峪窑瓷器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知识的阐述还附有其独特的见解,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并能为大家指点迷津,实属不可多得。
中国古陶瓷内容之丰富,内涵之深邃,令人叹为观止。如何学习和认识,了解和掌握中国古陶瓷;如何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陶瓷文化;如何修复保护古陶瓷;如何坚定信念护藏品,耐心解释不转让;如何收藏、鉴别、鉴赏、鉴定和研究中国古陶瓷……这是多少人,特别是当代中国古陶瓷爱好者和收藏者梦寐以求的共同渴望和心愿。
作者卢华堂选择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为突破口,全身心投入对当阳峪窑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工作。本书的编写出版是他收藏、鉴赏和研究当阳峪古窑陶瓷文化的结晶和成果。对弘扬和继承我国优秀陶瓷文化遗产,对促进和推动我国陶瓷史的研究,特别是宋、金、元时期焦作当阳峪窑陶瓷生产情况的研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
射击场外的偶然发现
点燃老骥伏枥的古陶瓷收藏火种
谈起当阳峪窑陶瓷,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收藏家卢华堂如数家珍。他说,当阳峪窑陶瓷中,有白瓷、白地黑花、黑釉、黑釉窑变,包括酱紫釉、钧釉、青釉、绿釉、赭黑地白花、三彩釉,还有珍珠地、绞胎和搅釉等。“钧红获誉,剔刻著称,酱紫取胜,绞胎见长”,是当阳峪窑陶瓷的特点。
焦作当阳峪窑历来受到古陶瓷研究及文化、文物考古部门的密切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部门等地曾先后派专人进行过多次现场考察,收集标本,进行整理、研究。
在21世纪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焦作当阳峪窑作为专题科研项目,向国家文物局申请获批后进行了考古发掘,为了解、研究该窑的历史全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依据。后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研究院)主持,于2003年至2004年6月对当阳峪窑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获得了重要新发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掘出土的大量酱釉瓷器,胎质细白且坚硬,器体轻薄,釉面光亮,与同时期的定窑同类器极为相似,堪称当阳峪窑制瓷精品之一。酱釉瓷器的出土,一改以往当阳峪窑没有所谓的“紫定”的看法,至少在宋代晚期当阳峪窑就已经成功烧制并大量生产了同类器物。
民间收藏,对于国有文博单位的征集,博物馆展出及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复苏,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文化艺术品市场开放,收藏热兴起,收藏大军迅速壮大,许多有识之士,出于对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爱、重视、传承与保护,也投身于收藏者之列。
而卢华堂成为收藏大军中的一员,投身于收藏焦作当阳峪窑这批珍贵的古陶瓷,则源于他在射击场外的一次偶然发现。
在退休后的一次打靶活动中,卢华堂负责检查靶档和安全警戒哨的位置。在翻越到靶档后边的土坡下面时,他突然发现田野里散落着各种各样的瓷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他随手捡起一个白瓷高足碗底,发现完整得像个小茶杯,既古老又好看,这让他爱不释手,拿在手中反复观察。
这时走过来一位老农与他攀谈起来,老农告诉他这是朝宋朝的东西,脚下的土地是宋代古瓷窑遗址。卢华堂顿时兴趣倍增,这么偶然的机会知道了一个古瓷窑遗址,让他充满了好奇。
2002年10月,卢华堂来到当阳峪村,看到沟坎、崖壁、道路两旁和菜地里散落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碗底、盘底、盆底、执壶残片、瓶口等瓷片。这些瓷片和他初次在靶场外的农田地里所见到的不一样,都是一些造型奇特的器物,仔细观察后卢华堂觉得这都是些稀有之物,便捡了一些带回家。晚上,用清洁剂浸泡洗净消毒后摆在桌上,洁白如玉的白瓷片、白地黑花的小执壶残器、釉色艳丽“绿如翠”的三彩炉片、酱紫红褐色釉等残件、黑亮的瓷片和铁锈斑片等标本,熠熠生辉,深深吸引了他。
在欣赏时,卢华堂突然发现一些瓷片是一件器物上的原件,经历多年的风吹日晒仍未褪色,虽然破碎但完全可以拼对复原,修复成千年前的“原品”。这真是“千年等一回”!卢华堂兴奋的几天难以入睡。古瓷窑遗址就在当阳峪村,由此,他萌发了专门收藏当阳峪陶瓷的念头。
在随后的日子里,卢华堂在田边又捡回了酱釉、黑釉、绞胎和搅釉等多种瓷片,还有围棋子、人俑、动物俑等许多模塑残器标本。
古代匠人真是技艺超群,一颗围棋子直径仅有12毫米,上面模印卧着一头狮子,非常清晰漂亮。小小围棋子,反映出了古代陶瓷的艺术情趣,被此深深吸引的卢华堂从此开始迈上了当阳峪窑陶瓷的收藏之路。
不遗余力修复护藏
与世界共享中国古陶瓷瑰宝魅力
当阳峪窑遗址是艺术宝库,是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千年陶瓷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出土的琳琅满目的陶瓷器瓷片,呈现出了一幅幅美妙的历史画卷,将人们带入绚丽多彩的陶瓷世界,这其中的一些陶瓷器甚至堪称世界艺术瑰宝。
卢华堂18年的当阳峪窑陶瓷收藏,守卫太行山,十年磨一剑;剑指当阳峪,著书古陶瓷。后来,他又在各地收藏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标本1000余件,其中完整器小件200余件。2006年,在焦作政协陶瓷研讨会上,他的20多件藏品入选《焦作陶瓷史料专辑》;2011年,又有多件藏品入选北京艺术博物馆《中国当阳峪窑》一书。
清华大学叶喆民教授参观了卢华堂家中的当阳峪古陶瓷展览后评价说:“我第一次见到当阳峪窑这么多藏品,品种多,档次高,内容丰富,有的堪称‘国宝’,实属不易,可以办一个当阳峪窑专题博物馆。”
在卢华堂举办各种展览时,他的古陶瓷骑马俑和人俑备受欢迎,骑马俑栩栩如生,人俑千姿百态,庞大的阵容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在参观时有人主动与卢华堂交流希望他转让,随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长沙、济南等市藏友以省、市协会名义率团来参观时,都提出想让他转让几件,卢华堂都一一耐心解释只展览不转让。他对此表示,一定要坚定护卫好当阳峪窑藏品。
“唐、宋、金、元陶瓷自古以来深受民间喜爱,窑址和城市建设出土的多是残器碎片,虽然是碎片标本,但这是历史的见证。伤残器物也是岁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那些虽残尤美的器物,仍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震撼。一件藏品即使局部残缺,但只要它还保留着基本器型和主体纹饰,就具有收藏、欣赏和研究价值。对于藏者来说,这些当时因为残破被抛弃的古陶瓷,却成为今日不可多得的珍贵标本。”叶喆民介绍说。
“当阳峪窑酱釉瓷器品种多,有盖碗、盆、碗、钵、罐、盘、尊、执壶、梅瓶、嘟噜瓶等。当阳峪村民过去平整土地、修路、耕地和建房开挖地基时,经常出土一些陶瓷碎片,这些残器碎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的瓷器因胎薄,碎片又小,修复有难度,但原器件上的碎片再小也是原装,是器身的骨肉,丢了就是一个疤,文物不能再生,为保持原样,凡是原件的碎片再小也不能丢,都要拼接起来。有时候残器碎片太小无法下手,就用捏子夹,用注射器滴胶,粘接不好重新浸泡洗净再粘,有的要反复几次,翻工次数越多修复质量越好。”
卢华堂感慨地说,为使出土破残瓷器不再破损,我和爱人学会了修复技术,从普修到精修,初步掌握了修复全过程。陶瓷修复尤其是绞胎和搅釉陶瓷修复难度大,关键是要有耐心,需要反复观察,看颜色、看厚薄、看纹路、看花纹,找出共同点,保证厚度一致、颜色一致、弧度一致、大小一致、花纹一致,掌握了这些技巧,修复后的绞胎和搅釉陶瓷器如同原样。
经过几年的收藏,卢华堂的当阳峪窑藏品不断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在收藏界颇有名望,他也当选为焦作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会长、河南省古陶瓷鉴赏研究会副会长。
卢华堂的收藏之路,从粗浅认识到专题深入研究,从民间传说到澄清历史谜团,从一般认识到专题论文,从论文到《焦作当阳峪窑古陶瓷标本》一书出版,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初步实现了他的收藏梦想。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