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台的来历是什么,古琴台的由来和故事
被一个凄美的故事吸引,今天我来到汉阳古琴台。
古琴台我以前参观过,但是还想来看,可能是当下心境里非常渴望这种心心相印的知音故事吧。
位于汉阳龟山脚下,月湖之滨,北靠汉水,南望梅子山,是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的地方,也叫伯牙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因此,也叫知音琴台。
故事发生在2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大概是这样的:
俞伯牙是楚人,在晋国做官,上大夫的官职,他精通琴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弹的是把七弦琴,当然,他弹的曲子也是自己创作的。
一次,俞伯牙回家探亲后,去晋国上任,船至汉江口时,遇狂风暴雨,停船到龟山脚下,月湖边避风。雨停后,俞伯牙上岸抚琴,砍柴的樵夫钟子期挑柴到此。伯牙抚琴志在高山,子期称赞道:“美哉!巍巍乎若泰山。”伯牙抚琴志在流水,钟子赞叹道:“美哉!荡荡乎若江河。”
伯牙非常吃惊,这是他自已新创作的曲子呀,樵夫竟然听懂了。伯牙喜遇知音,便邀其到船上弹琴叙谈,便结为挚友,相约次年这里再唔。
伯牙第二年回来后,结果钟子期已病故,伯牙痛失知音,十分悲痛,于是就摔断了琴,终身不鼓琴。
后人赞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
这个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列子》等书记载。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整个建筑群精巧雅致,“琴台”二字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在汉阳,还有钟家村、琴断口等与知音琴台对应的古地名。
古琴台是不多见的音乐文化遗址,建筑规模不大,十分雅致,掩映在古树之间,幽静宜人。主建筑以庭院、林园、琴台、花坛、回廊构成。
走近古琴台,就见门楼上“古琴台”三个字。庭院内有清道光皇帝亲书的“印心石屋”、有琴台碑,两旁有一副对联: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上联出自《列子·汤问》,下联出自《诗品·实景》,称为妙对。
伯牙台是用汉白玉筑成的石台,相传是当年伯牙鼓琴的地方,有米芾所书“琴台”二字。
石栏上有清代“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
庭院内有百年以上的樟树好几棵,古木参天,与古琴台相映。
武汉市非常重视古琴台的保护,十年前,将整个月湖街道几万居民迁走,建设“知音文化区”,
古琴台与月湖公园已连成一体,站在古琴台可看到月湖另一侧,兴建的琴台大剧院、武汉琴台音乐厅等建筑群。
今天参观古琴台,我发现一个细节,在知音石雕像旁边,专门有一个“知音同心锁”区域,铁链上挂满了成千上万把“同心锁”。
铁锁都已锈迹斑斑,海誓山盟的誓言有的还在,由此我心生许多感慨,这也是我想来此的缘由,我们内心太需要寻找钟子期这样的知音,更需要俞伯牙这样一诺千金的承诺,“同心锁”的形式固然重要,更重要是内心对友情的坚守。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