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法深有体会,机关十八法读后感
《了凡四训》第二章:改过之法。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
“过”,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是不知自己有“过”。二是知道是“过”而不改。三是不断地制造新“过”。
古人“闻过则喜”。之所以如此,一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二是自身过错已经很少; 三是每知道一点过错,就可以改掉,因此而喜。喜的不是自己有过,而是可以改过,从而更进一步。
改过,即是行善。没有所谓的先改过、后行善的说法。
二、改过之法
【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mi)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yi),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在春秋时代各国的大夫,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就可以推算这个人会遭遇到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这可以在左传和国语这几种书上看得到的。大凡吉祥和凶险的预兆,都从心里萌发出根苗,然后在肢体上显现出来。一个人行为厚道,常会获得好的回报,一个人的行为刻薄,常会更多的招来祸患。凡俗的人眼光短浅,就认为世界上的事都是不确定的、不可测的。
一个人有极诚的心,就能够与天相感应,若有福报将要到来,观察他的善言善行,就能够提前知道。若是有祸患将至,观察到他不善的言行,就能够提前知道祸将来。人想要获得福祉、远离灾祸,不要着急于行善,先要把过失改掉。
理解:相由心生。本意是指:世上万事万物在一个人心里形成的判断、认知、概念、形态等相状,都是由这个人的心自行生成的。由此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是外界的美好,让他的心情也美好。这是外影响内,或者说是心被物支配,心随境转了。二是自己心里美好,看到的一切都美好。这是内影响外,或者说是心支配外物。三是心里平静如水,心不生相,也就是无相。相由心生这个词在这里有了引申,就是相面,通过一个人外在面貌的变化,察看这个人的吉凶祸福。了凡先生在文章中提到的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察看吉凶,就是一种面相术。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历史上著名的公案“指鹿为马”,便充分体现了这种情况。眼里看见的是鹿,心里却在想马,这便是在曲意奉迎。看见的是马,认定这是马的,便是正直。
一个人心善,其面就是善相,言行举止便处处体现善意。一个人心恶,其面就是恶相,为人处事便时时暴露恶意。行善者多有善报,作恶者常得恶果。所以,从一个人的外在言行举止,是可以得知这个人的果报。
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一个人说的话,必定是他心里有的,要么是他熟悉的事物,要么是他关注的事物,要么是他想掩饰的。所以,了凡先生所说的“由人言动从而知其祸福”, 是有道理的,并且是生活中也是可以借鉴的。
了凡先生说的“先须改过”,我对“先”是有异意的。改过与行善是没有先后的,改过就是行善。若二者之间有先有后,那这个先后之间是多久?
比如诚实与谎言。谎言为过,诚实为善。当一个人决定不撒谎、并且行动上确实不撒谎了,还会有先不撒谎、过后再诚实吗?不撒谎的同时,就是诚实。改过的同时,便是行善。对于了凡先生所说的先须改过的“先”,应该是一个偏差。
【待续】
————学习传统文化,增长人生智慧。欢迎关注知本学社。我是宗财。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