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可以去湿的西药

方剂学各论——祛湿剂(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9道)

1.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证。温化寒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腰膝顽麻痛痹等证。

3.配伍规律: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4.分类:分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湿化浊、祛风胜湿等六类。

5.注意事项: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6.本章相关方剂的对比分析及鉴别应用

(1)羌活胜湿汤与九味羌活汤的鉴别

羌活胜湿汤与九味羌活汤均可祛风胜湿,止头身痛。但九味羌活汤解表之力较羌活胜湿汤为著,且辛散温燥之中佐以寒凉清热之品,故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证,以恶寒发热为主,兼口苦微渴;羌活胜湿汤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而解表之力较弱,故主治风湿客表之证,以头身重痛为主,表证不著。

(2)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的鉴别

甘露消毒丹与三仁汤均为清热利湿之剂,治疗湿热留滞气分之证,三仁汤配伍滑石、通草、竹叶三焦分消,重在祛湿,宣畅气机,故宜于湿多热少,气机阻滞之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证;本方重用滑石、茵陈、黄芩,配伍悦脾和中、清热解毒之品,清热利湿并重,兼可化浊解毒,故宜于湿热并重,疫毒上攻之证。

7.具体内容

清热祛湿剂

茵陈蒿汤

【方歌】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用法】先煮茵陈。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义】

①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

②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

③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④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加减应用】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化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注意事项】服本方后,以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为效,即仲景所谓“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伤寒论》)之意,本方苦寒较盛,阴黄证者不宜使用。

【附方】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组成:甘草、茵陈、干姜、附子。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连朴饮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组成】制厚朴、川连、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①方中芦根用量独重,取其清热止呕除烦,兼具利小便导湿热之功为君药。

②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姜制又增和胃止呕之功;厚朴宣畅气机,化湿行滞为臣药。

③半夏辛燥,降逆和胃止呕;桅子苦寒,清心泻热、导热邪自小便出;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淡豆豉宣郁止烦,共为佐药。

④本方苦辛合法,寒温并用,寓升于降,但以清化为主。

【加减应用】本方主治湿热霍乱以吐为主者,若腹泻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注意事项】吐泻剧烈而见津亡气脱者,本方不宜。寒湿霍乱者,忌用本方。

甘露消毒丹

【方歌】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组成】飞滑石、淡黄芩、绵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方义】

①重用滑石、茵陈、黄芩、其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解暑,两擅其功;茵陈善清利湿热而退黄;黄苓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三药相合,正合湿热并重之病机,共为君药。

②臣以石菖蒲、霍香、白豆蔻行气化湿,悦脾和中,令气畅湿行;木通清热利湿通淋,导湿热从小便而去,以益其清热利湿之力。

③佐以连翘、射干、贝母、薄荷,合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而利咽止痛。

④综观全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诸证自除。

【配伍特点】本方清上、畅中、渗下同用,清热、利湿、解毒并行。

2020考研:中医方剂学之祛湿剂(一)

当归拈痛汤

【方歌】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身、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方义】

重用羌活、茵陈为君。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尚言其能“道关节,去滞热”。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阴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三仁汤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义】

①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

②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

③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④综观全方,体现了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点,气畅湿行,暑解热清,三焦通畅,诸症自除。

【加减应用】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注意事项】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二妙散

【方歌】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为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组成】黄柏、炒苍术。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现代用法:二药等分,研细末和匀,每次3-5g;或制成丸剂,每次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

【方义】方中黄柏寒凉苦燥,其性沉降,擅清下焦湿热,为君药。苍术辛苦而温,其性燥烈,一则健脾助运以治生湿之本,一则芳化苦燥以除湿阻之标,为臣药。二药相使而用,“苍术妙于燥湿,黄柏妙于去热”(《医方考》),药简效专,长于清泄下焦湿热;且二药制用,可减其苦寒或温燥之性,以防败胃伤津之虞。再入姜汁少许调药,既可藉其辛散以助祛湿,亦可防黄柏苦寒伤中。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证之基础方。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加减应用】运用本方宜根据病证不同适当加味。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椰等渗湿降浊;下部湿疮、湿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湿热,解疮毒。

【附方】

①三妙丸

组成:黄柏、苍术、牛膝。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之痿痹。两脚麻木或肿痛,或如火烙之热,痿软无力。

②四妙丸

组成: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

功用:清热利湿,舒筋壮骨。

主治:湿热痿证。两足麻木,痿软,肿痛。

八正散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

【用法】散剂,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①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②萹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

③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亦治“小便淋沥”(《本草纲目》)。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加减应用】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注意事项】肾虚劳淋者,本方不宜。孕妇慎用。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