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雅典娜百科,北京地铁1号线
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 题:志愿者的微笑,温暖了闭环的冬天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梁金雄、张悦姗、谭畅
烟花绽放的鸟巢、寒风吹彻的站台、灯火通明的主媒体中心、赛事激烈的场馆……北京冬奥会闭环内,志愿者无处不在,他们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奉献了极致温馨的服务,和令人难忘的笑容。
“他们甜美的微笑让我感到温暖,我忍不住想回馈他们一些什么。然而,我什么也没有,只能送他们甜味儿的巧克力。”在冰壶赛事场馆“冰立方”工作的瑞士广播电视集团制作和技术人员塞巴斯蒂安·那奥迪恩说。他出门前,常在口袋里装几块家乡带来的巧克力,送给遇到的志愿者。
接受冰壶主题采访时,世界冰壶联合会主席凯特·凯斯尼斯特意对着镜头强调:“我还想说,我在中国见到的这些志愿者们,真的是全心全意在照顾每一个人,世界各地的朋友都在对我说,中国的志愿者多么了不起,是如此友好,让我们感到宾至如归,让我们感到身处故乡。我要对所有的志愿者大声说‘谢谢’。”
20岁的陈薇伊是外交学院一名大二学生。深夜的主媒体中心站台旁,时常可见这个梳着麻花小辫的姑娘一边冻得直跺脚,一边用流利的英语解答等车的世界各地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按照规定,人流少时,户外志愿者只需站半小时就可换岗。“但是经常会有外国朋友在这里孤单等车,就忍不住想多陪他们一会儿。”陈薇伊说。刚来时,她因不能在场馆工作而遗憾,如今非常开心,因为她收获了许多徽章,这代表着对她工作的认可。
有人问:“站在这里又冷、又不能看比赛,有什么好的?”陈薇伊反驳说:“我们是来做志愿服务的,不是来给自己创造便利的。能够为家门口的盛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闭环内的青年学生志愿者,都经过严格选拔。“冬奥志愿者面试难度真和找工作一样,要经过严格面试,对英文水平也有很高要求。”在“冰立方”负责媒体运行服务的志愿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专业研究生肖孟乔说。
为了这份荣耀,不少志愿者争相报名,并努力平衡工作与学业,在完成每日八小时高强度工作后,还利用碎片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冰立方”外的交通引导志愿者王祖钐是北京大学大二学生,每天早晨6点便要起床,在寒风中开始一天的工作。风大时,连他用于防疫的面屏都会被吹走。即便辛苦,他仍坚持每天背50个英语单词,与外国运动员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还会在明信片上写下英文祝语送给外国友人。
肖孟乔更是利用乘车时间读完了数百页专著,为毕业论文打下坚实基础;虽然并非语言服务志愿者,但她看到背着大包小包的外国记者时,总忍不住上前帮忙,笔记本上还因此积累了许多新词汇。
“学霸”特质也被带入工作中,志愿者们常常将看似枯燥琐碎的工作做出新意。
除了提供高质量语言翻译服务外,志愿者的用心还体现在自主制作班车运行时刻表二维码、手绘场馆地图、主动为媒体记者提供赛事最新消息等方方面面。
为了让外国记者感受到友好和温暖,肖孟乔和同学们手动组装了一块白板,不仅提供赛程、场馆无线网络等信息,还画了鞭炮、小年人等具有春节元素的插画,外语学院的同学们还用各国语言写着“你好”。
“效果很令人惊喜,好多外国记者来拍照发社交媒体,还让我们教他们用中文打出‘新年快乐’。”肖孟乔说。
自制的灯笼、供留言的毛笔“福”字、把冰壶图案融入“福”字并赠送给国内外友人的创意设计……“我觉得我们像奥林匹斯山上的雅典娜,兼具智慧与力量。”肖孟乔如是评价志愿者工作。比如,冰壶开赛首日,场馆来了一百多名记者,他们虽有些慌乱,但经过通力合作,十多分钟便设计出制度化登记表。
“没有人‘划水’,大家都希望帮对方减轻负担。”肖孟乔说。这次经历,让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公益志愿服务。
虽然春节和元宵节都无法与家人团聚,但令人意外的是,所有志愿者都觉得闭环内的节日更有意义。“一想到冬奥会开幕了,内心反而充满了激动。”陈薇伊说。
即将开学,不少志愿者将边上网课、边继续服务冬残奥会,王祖钐便是其中之一。“我从高三就立志当一名冬奥志愿者,考上北大后连续报了三次名,如今终于实现心愿。好的人生比好的年华更重要,能为中国创造历史做出自己的贡献,我觉得意义非凡。”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