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财校是哪个学校,合肥财经学校名单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若问西安高校哪家强,交大无疑是老大。城东偏南,兴庆宫旁,百年交大,名师汇聚,万千学子向往。城南偏东,雁塔脚下,翠华路上,曾经辉煌的老“陕财”,风光不再,令人恓惶。这两家原本八竿子打不着,却因为历史的原因奇迹般的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如今纬二街上的交大“经金学院”。

公元2020年,在纪念交大建校124周年、陕财建校90周年、经金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作为与二者都有交集的曾经的两校学子,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总想说点什么。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20年前,建国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扩招浪潮席卷华夏,西安城里的高校都坐不住了。西安交大,工科为王,缺少文医,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扩张机遇。陕西财院,财经见长,特色鲜明、小巧高傲、处境优越,原本高枕无忧的行业性部属院校属于被下放行列,一夜之间乱了阵脚,如坐针毡。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传说中当时摆在陕财面前有两条出路:一条是以我为主,凭借自身影响特色优势合并其他弱势院校,自立山头;一条是眼睛放亮,赶紧行动,在动荡中找到一个好婆家。如果依了前者,如今就可能变成“西北财大”,或者“西北财经政法大学”,至少也是“陕西财大”;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时势所为,阴差阳错,身不由己,走上了第二条路,与交大合并。交大当然高兴,平白多了“经济学科”,夯实了“管理学科”,填补空缺,更加综合,而且收了好多“嫁妆”,实力大增。陕财就落魄了,不仅丢了门户,70多年的家底无形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几万陕财毕业生从此没有了“母校”。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80年代的陕财,院子不大,名气不小,曾经一度风光。作为人民银行的“长子”,是共和国金融人才的摇篮。改革开放下,焕发青春,迅速成为全国金融人才培养中心和西部财经人才输出基地。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当时总行除了内部非高校的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系统内的“川财”(现西南财经大学)和“湖财”(现湖南大学金融学院)只能算是小弟弟,随后设立的“中国金融学院”(现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还处于襁褓之中,现今名冠财经院校的“央财”、“上财”当时还算不了什么,能够排上名的主要是总行和财政部的直属高校,例如“湖北财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辽财”(现东北财经大学)和“陕财”。当时商业部、供销总社、物资部等系统的财经院校如晋财、徽财、赣财、京商、津商、重商、兰商等实力很弱,各省市所办的地方性财经院校如云财、蒙财、疆财等就不用提了。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那时的陕财名师荟萃,声名远扬。一大批解放前留洋海归、在西北联大教过书、被打成右派蹲了牛棚的牛鬼蛇神扎堆汇聚在陕财,例如金融方面的邢润雨、钱祝钧、冯大麟、江其务、王海北教授,金融史专家刘承镶教授,银行信息化刘治寰教授,财政学宋寿昌,工业经济吴宗芬,统计学吴敏等教授,早期市场学、会计学等方面的专家成队,形成了人才高地,名师集群,全国不多。8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在中国举办“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行长培训班”,由于外语人才断层,仅会议材料翻译就是一道难题,据说全国包括京沪没有一所高校能拿下来,找来找去只有“陕财”能够承办,给国家争了很大面子。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銭祝钧教授

恢复高考后,陕财就有了“货币银行学”硕士点,包括金融理论、银行信贷、银行管理、金融史4个研究方向,全国少见。当时中国金融学会有4大分会,其中“金融战略分会”就设在陕财,冯大麟教授任会长。当时江其务教授提出的“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名扬学界,在中央电大主讲的“银行信贷管理”课程和教材风靡全国。值得一提的陕财的“金融学博士点”,1986年获批次年招生,是西部最早的经济学类博士点,当时赫赫有名的西北大学都还没有,更不用说兰大、川大等一众名校。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江其务教授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作者1983年入校

那时的陕财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经常有美国、欧洲、日本等海外大师甚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访交流,经常邀请到全国著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西安城里其他高校的师生经常蹭课,盛况空前,我们经常占不到座位。来校参加研究生答辩的全国名家多不胜数,光我知道的就有千家驹、林继肯、黄达、周骏、陶湘等经济金融学家。

更为难得的是陕财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和论文评奖,分为老师、研究生、本科生3大板块,我本人还曾有幸获得了1987年本科生论文一等奖。当时的陕财学报,后来改名《当代经济科学》(现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更是全国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期刊之一,至今余威尚存。民间流传的陕财学生“四大才子”的文章时常见诸于《金融研究》等国内各类财经报刊杂志,名声在外。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作者硕士毕业合影

当年几任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李贵鲜、戴相龙等先后来校视察,经常上新闻报道。据说有一次视察结束合影时因为“领导坐前、教授站后”,老教授们拂袖而去,场面一度尴尬。

合并前1996年陕财还主办了“第五届全国大运会”,此乃西北地区首次承办全国性体育赛事,给陕西省和西安市挣足了面子,而西安的其他名校们因为没钱只能躲在后面。对了,现在的纬二街经金学院所在地就是当年陕财为大运会建的“新校区”,办公楼就是当时的“新闻中心”,比赛用的国际标准的塑胶跑道当时西安没有,现在还是交大学生的操场。

陕财70年培养的人才济济,上至国家省部级领导,金融界上至银保监会、证监会副主席,各大银行行长,各类金融机构老总,下到全国金融、财经行业骨干人才,可谓群星闪耀,这里就用不着列举了。作为总行的培训基地,陕财多年举办全国金融“干训班”和“师资班”,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金融干部和师资,如今这些高校、银行学校、干校的老师散落在全国各地。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陕财更是孕育或支持了西安的财经类高校,例如最早的西安统计学院、西安基础大学、陕西财贸学院、陕西工商学院、财校、商校、银行学校、干校等,后来主体合并成了现在的“西安财经大学”。西北大学原来以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著名,是大家熟知的的“经济学家”摇篮,但它没有“应用经济学”,现在的金融学等都是陕财人过去发展起来的。与交大合并后,一批陕财人流失到全国金融系统,或者其他高校,如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本地的西大、陕师大、政法、西外、西财等。他们带去了陕财的火种,在另外的环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找到了自己的新天地。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金融八三乙班入学合影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金融八三乙班毕业合影

合并后最尴尬的要数陕财的校友们,他们的“母校”没有了。合并虽然与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但是间接的无形的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比如说,在档案简历上,教育背景一栏,写“陕西财经学院”吧,她已经不在了;前面加个“原”字吧,总觉得怪怪的;写“西安交通大学”吧,明明不是,害怕人家说占便宜;两个都写上加个括号吧,又觉得太复杂。这么小的事情,你说该怎么好?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本人就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前两年全国清理干部档案,不少外地的老同学打电话问怎么办,我多方打听并走了一圈,最后在“交大档案馆”里勉强解决了。大部分证明材料电子化了能找到,还有一些死活没有,说可能移交时没有搬来,让我再去陕财旧址“图书馆”去找,后来只能呵呵了。儿不嫌母丑,母校改嫁了,让你改姓,你说难受不难受?这就是广大校友们耿耿于怀,心中隐隐作痛的缘由吧。即使是合并当年最后一批陕财毕业生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他们的心里感受只有自己知道,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叙说。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经历了合并且一直坚守下来的毕竟是多数,他们是夹缝中生存、转折中重生、发展中蜕变、最有发言权的群体,是交大经金学院的创立者,也是陕财血脉的传承人。他们中有著名的专家学者,有以前的干部,大部分是我们的老师,也有我留校的本科同学、硕士同学、博士同学,离开的离开了,但这样坚持留下来的大有人在。这些年的不甘、磨合、适应、重生、奋斗、努力几句话哪里能说清,揣摩他们从陕财到交大过渡的心情就像当年交大从上海“西迁”的感受差不多吧。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并入西交大之后,还有人记得陕财曾经有多风光吗?

■ 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

历史的转折中,国家的转向和领导的决策,往往会掀起巨浪,个人只不过是这洪流中的一滴水,机遇与挑战并存,大部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高校的撤并扩招,利与弊、对与错,千秋功过,自有时间检验和历史评说。交大与陕财的合并,只是这历史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幸好还有一个“经金学院”,经济与金融的事业还在不断发展。

如果说交大经金是一团火,那么陕财人就是满天星。愿交大经金这艘承载了太多人希冀的航船,在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作者 | 马广奇 |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