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心沥血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呕心沥血小古文

作者:李惠珍

诗人郑敏说,每个汉字都像一张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诉说的生活的脸。我说,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蒙在历史尘埃中等待擦拭的故事。而语文老师的使命就是,引领学生穿花拂叶,走近这一个个故事,让学生自己动手擦亮这些文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而成的经典,从他们的生命中走过,还原他们生命最绚丽的本真。

这一点,《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显然做得很好。

在《烛之武退秦师》里,徐昌才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围”“伐”“袭”“破”“攻”等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当时强强联合,兵围城下,郑国岌岌可危的形势,理解烛之武出场的背景可谓是千钧一发。一个“缒”字经反复咀嚼品味,我们眼前顿时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七十老者,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却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没有人送别,没有人陪同,举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怎样的无畏和担当,是怎样的勇敢和沉静。于是,一种家国情怀在心中潜滋暗长。

在《雨巷》中,徐昌才老师受学生的问题启发,临时改变教学内容,让学生给《雨巷》再拟一个标题,换一个角度来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四溅,最终学生在诗歌的涵咏中品味出《雨巷》的妙处,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教会了学生如何品评一首诗。

这样有趣的深度阅读俯拾皆是。让你时不时地在熟悉处读到一种陌生,读到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启迪你深思,又不得不叹服。如在《赤壁赋》中,徐昌才老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而不是“取之无尽”,把苏轼投身无比丰富、享用不尽的大自然的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写活了,把苏轼的淡泊名利、心旷神怡写活了。

语文学习就需要这样的文本细读。这样的细读才会使语文有趣起来,生动起来,有韵味,有内涵。才会在语文课堂上有“莫春者……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安然惬意,才会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别有洞天。但不是每位老师都具备这种能力,虽然每位语文老师都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这需要长时间地静下心来读书、思考,需要抛开教参在文章中出生入死,读个死去活来,一遍遍地咀嚼和咂摸,那些蛰伏已久的文字才会掀起自己的盖头,向你粲然而笑。

徐老师在很久以前就是这样默默地在解读文字之美,他从诗经楚辞中走来,沐浴着唐风宋雨,在古诗和古文中徜徉、耕耘,至今已硕果累累,著作等身,仍然笔耕不辍。

文本细读,是属于教师本位的。而课堂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本位的。把细读的成果转化为内容和程序,这中间,还隔着万水千山。帮学生渡过这万水千山的,只有一个摆渡者——教师。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摆渡众生?这是个问题。于是众多的教师不断探索,最终达成共识,带着一颗心去,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的生命教育就是摆渡。在《短歌行》中徐昌才老师和学生共同抓住一个“忧”字。忧什么?一忧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想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然时不我待,日月如梭;二忧人才难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典故,写出曹操求贤若渴,如渴盼恋人一样深情,可现实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自己只能叹“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如果有贤才前来,诗人会兴奋至极,“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会敞开怀抱迎接,如“周公吐哺”,只盼望“天下归心”。讲课间徐昌才老师穿插了大量的诗句咀嚼、诗例补充、诗意拓展和思想对接,于是课堂变得丰富、厚实、有料、有味儿、有魅力、有情怀。

除了用生命来影响学生之外,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全世界都认可犹太人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他们与中国人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提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而他们是启发学生提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有人说,发现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随时有学生的灵光一闪,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把课堂向纵深处推去。如有学生发现《归园田居》为什么不是《归田园居》?《雨巷》中为什么要以“雨巷”为标题?只是,这样的生成还少了一些。

现在语文资料铺天盖地,我这二十年也是东奔西走,待过四五个学校,发现很多语文老师的课没有语文味。且不说如何清汤寡水,让人兴致索然,也不说如何照本宣科,桎梏孩子心灵,单单说对文本的解读,普遍浅,不透,又不肯思考,讲课没有教育的智慧,不能灵活运用身边的资源。徐昌才老师显然很擅长随处取材。在讲《游褒禅山记》的时候李南同学作了课前演讲,给同学们介绍抑郁症的表现以及抑郁症的防治办法,呼吁同学们要有爱心,常怀善意,尊敬、关心、理解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同学,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徐昌才老师接过话题信口拈来:“谢谢李南同学关于抑郁症话题的演讲,的确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一帆风顺,更多的时候充满挫折、失败,我们要坚强、乐观,不要久久沉浸在忧郁、悲观之中,无法自拔。我们前面学习了一些课文,《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没有抑郁症,他的人生态度比较积极乐观,主张经世致用,有所作为;《赤壁赋》的作者苏轼没有抑郁症,他面临人生巨大打击,仕途陷入困境,也没有一蹶不振、自暴自弃,而是徜徉山水,寄情自然,超脱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磨难。与苏轼同时代的另一位文学家,性格更是刚毅倔强,也没有抑郁症,求真务实、格物致知、探究物理、实事求是,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本课时我们来学习他的散文《游褒禅山记》。”看到这段导语,当时真的是深深赞叹,以为妙绝。在讲《过秦论》的时候,身为长沙人,徐昌才老师从贾谊曾经在长沙做长沙王太傅讲起,说到当地建筑“贾太傅祠”,祠堂里收录的李商隐的《贾生》和毛泽东的《贾谊》,因势利导,讲到作者和写作背景,比一上来就讲作者有意思多了。

语文老师是什么样子,你站到讲台上,语文便是什么样子。但无论语文是什么样子,它都得是语文的样子。听起来有味有料,但不蔓不枝,干净利索。在《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中,如《烛之武退秦师》我觉得对烛之武和佚之狐的名字有过度解读之嫌。《荆轲刺秦王》加入“千金”的由来有些旁逸斜出。《蜀道难》的导语不够简洁,不如直接说,诗歌史上,李白曾经创造过很多诗歌之最,如……最后一句最难攀登的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顺势导入。《望海潮》是一首干谒诗,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最后好像交代不够清晰。我也是姑妄言之,未必正确。文中还有几处不敢苟同但可以启发思考的地方,不一一赘述,但每一处都能启迪我思考,甚至让我有想同课异构的冲动。我想,能让我读得兴起,也在文中反复咀嚼,不管能不能像徐老师那样咀嚼出文字的芳香,能不能擦亮文章的灰烬,恢复它璀璨的光华,也已经很有所得了。感谢遇见这本书,如同遇见一个人。(李惠珍)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