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可以纹身吗(纹一个小纹身多少钱)

大河健康报记者 梁露露 通讯员 张晓莉
“一想到身上的文身,就觉得年少的自己既荒谬又无知。”身边常有人如此感叹。
文身在我国古代被称为刺青,已流行千年。随着时代变迁,文身受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追捧,成为一种时尚、个性的标志。但同时,文身深入皮肤内部,难以彻底清除,让许多一时冲动的青少年追悔莫及。 6月6日,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未成年人文身治理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加强未成年人文身治理提出一系列工作举措。《办法》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文身。《办法》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

为什么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

《办法》出台后,有网友在民政部网站留言提出疑问:

1.在文身行为上是否应完全不考虑未成年人的主观意愿?

2.取得父母许可后的未成年人要求文身,是否能够被认可?或父母经营文身店,可否给自己未成年人子女文身?

3.无法证明被文身的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犯,是否也应当追究文身服务提供者的责任?

民政部儿童福利司对此回应称,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文身已明显超出未成年人的理解和理性判断范围,应予以特殊保护、优先保护。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7条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即使父母同意也依然不能提供文身服务。父母自己经营的文身店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文身。对文身服务提供者追究责任,要依据不同个案、根据有关办法及程序办理。

河南省科普专家、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张建宏表示,客观地讲,中国主流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自古以来对文身现象的接受度都较低。但审美各有差异,选择何种“美”的形式当然是个人自由。

“不过对正处于生长期的未成年人来说,因一时冲动选择文身,可能引发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可能招致负面社会评价,使身心受到伤害。”张建宏讲道,在心理门诊、精神科病房接触到的患者中,文身者比例要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一些沉迷于文身的未成年人,想用这种方法展现自己的独立性,吸引周围人的关注,寻找一种所谓的存在感,或出于对有文身名人的认同和模仿心理选择文身。

为什么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未成年人因心智发育不成熟、社会认知不足等因素,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需要社会为其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图/新华社

未成年人文身易诱发心理疾病

每次提及文身,18岁的小谭(化名)都追悔莫及。她背部的文身已经洗了2次,依然留有明显痕迹。

“2019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文身。当时年龄小,看到别人身上的图案挺酷的,就想尝试一下。”小谭讲道,由于选择的地方在腿部,大部分时间难以引起他人注意,紧接着又文了2次,总花费约5000元。

小谭常年不在父母身边,也从未主动向他们提及文身的事情。直至去年暑假回家,由于天气炎热、衣衫单薄,母亲无意间发现了她背部的文身,无法接受一向乖巧的女儿竟有如此叛逆的一面,两人大吵一架。

“文身确实是一时冲动,被妈妈教育之后才意识到可能会影响以后找工作。现在只能将最明显的背部文身先洗掉,不仅花费大,且要忍受剧烈疼痛。”小谭告诉记者,一想到这些文身,她就觉得年少的自己既荒谬又无知。

张建宏告诉记者,青少年的心理还处在发育和完善之中,人格没有真正形成和固化,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冲动性、易变化、易受外界影响等特征。

如果文身失败或文身后后悔,则会对他们造成一次显著的心理创伤,轻者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疑病、强迫、内疚、缺乏安全感、冲动等心理问题,重者会扭曲人格,三观出现明显偏差,甚至患上各种精神心理疾病。

文身可能引发过敏等皮肤疾病

文身除了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影响,还可能引发过敏等皮肤疾病。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赵晓芳解释,文身是用针将各种颜色刺入皮肤,让不同的图案永久存在。

从医学角度来看,文身是一种有害健康的行为。因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抵御外界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刺激的伤害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

文身用的颜料有许多种,不少是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通过针刺进入人体,可能引起局部发痒、疼痛,出现烧灼感、麻木感等。也可能引发感染,如皮肤结核、化脓性疾病或者疤痕疙瘩。有的还会引起局部的过敏反应,发生皮炎,即文身肉芽肿。

文身难以清除干净,去除文身首选激光,但是需要多次治疗才能淡化文身。也可以选择手术切除、电烧灼、化学腐蚀等,但这些治疗都建议前往正规医院的皮肤科。

为什么禁止未成年人文身,看完这个你就懂了

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引导孩子远离文身

文身虽然与犯罪没有直接关联,但对身体造成的创伤,具有不可逆、难以复原的特征;容易受到他人排斥,造成心理创伤;日后在报考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岗位时也将受限。

如何引导孩子远离文身呢?
张建宏表示,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与时代主流相趋同的、健康的审美观,远离一些消极的影音作品,对孩子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积极的心理特征逐渐融进未成年人的人格之中。
同时,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社会支持也必不可少,它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孩子一些冲动性的、非适应性的行为。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等内容,请<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